问:周边有学校在中班的上学期已经教了偏旁部首,教了1-50,放学回家还有作业,你们行知幼儿园为什么没有?你们是不是比那些幼儿园差?
答: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我们理解,但是,如果幼儿园开始教小学的内容,那么,幼儿园岂不是成了小学?幼儿园有幼儿园的事,小学有小学的事,就像春天应该开花,秋天应该结果一样,人的发展如同季节,不能颠倒,要循序渐进。
近年来,为了迎合家长“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幼儿园教学违背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的现象时有发生,幼儿园变成了大量识字,大量读写算的场所,小学化倾向日趋严重,危害着幼儿的健康成长。
有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故事:
1968年,美国内华达州一位叫伊迪丝的3岁小女孩告诉妈妈,她认识礼品盒上“OPEN”的第一个字母“O”。这位妈妈非常吃惊,问她怎么认识的。伊迪丝说:“是薇拉小姐教的”。妈妈在表扬了女儿之后,一纸诉状把薇拉小姐所在的劳拉三世幼儿园告上了法庭。
这位母亲提起诉讼的理由是:她认为女儿在认识“O”之前,能把“O”说成苹果、太阳,足球、鸟蛋之类的圆形东西,然而自从劳拉三世幼儿园教她识读了26个字母,伊迪丝便失去了这种能力。她要求该幼儿园对这种后果负责,赔偿伊迪丝精神伤残费1000万美元。
此案在内华达州立法院开庭。法庭裁决劳拉三世幼儿园败诉。因为陪审团的23名成员认为,该幼儿园的做法犹如剪去了伊迪丝一只想象的翅膀,并早早地就把她投进了那片只有ABC的小水塘,使孩子在智力的启蒙阶段,不能在想象的天空里振翅翱翔。
这个案例后来成了内华达州修改《公民教育保护法》的依据。现在美国《公民权法》规定,幼儿在学校拥有玩的权利。
反观我们周边,一些幼儿园为了吸引生源,也投家长所好,走上幼儿教育小学化之路,教识字、学拼音、学数学。
一、什么是幼儿园教学小学化
幼儿园教学小学化问题表现为:
1、在教学内容上,用小学课程中拼音、识字、百以内加减法等教学内容替换幼儿园的课程,或者用所谓的“特色课程”充当幼儿园全部教学内容。
2、在教学方法上,监督孩子死记硬背,实施知识强化学习,甚至留有家庭作业。
3、在组织形式上,推荐和组织征订各种幼儿教材和教辅材料;开展名目繁多的各种考试和竞赛。
4、在办学形式上,以举办兴趣班、特长班和实验班为名,进行各种提前学习和强化训练活动,获取利润。
总之,教师不负责任地对幼儿进行机械的教学:如教师讲、幼儿听;教师念、幼儿读;教师做、幼儿看。讲授课程内容多数是小学一年级的课程,以学拼音、写字、做数学题为主;美术、课则多是随便涂涂画画。有幼儿园为了讨好家长,还布置了大量的家庭作业给孩子。而培养孩子做人做事、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和审美、陶冶情操的内容却很少涉及。
二、幼儿园小学化的几个原因
1、教师和保育员素质参差不齐。尤其是农村幼儿园的教师、保育员因为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幼教专业学习和培训,所以不具备相应的保教保育知识和能力,基本上不懂得幼儿的教育教学规律和方法,根本上没有能力胜任的保教保育工作,而只能对幼儿进行不费吹灰之力的教学,如教孩子写写一些简单的文字符号,或者算算数而已。这种“保姆式”的低水平教学,致使孩子的心智发展和应变能力只能局限在底水平的层面上,也就是说,孩子的素质能力只能同教师的水平一样低。俗话说,“只有灵师才会教出灵徒弟”。庸师哪能教出好学生?
2、办园理念和目标不明确。有的幼儿园教师不知道孩子在幼儿园应该怎样学什么,不知道幼儿园是要按照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的相关要求来实施教学的,对于如何按照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实施教学,很多教师更是一头雾水不知天。比如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的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等问题则是一窍不通。
3、为了迎合家长“望子成龙”的急切需求。家长不懂得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对自己孩子的期望过高。大多数家长以为,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只要会写很多的字、会背很多的诗歌、会进行加减法乘除的运算就是聪明的了,也因此沾沾自喜了。也有的家长认为孩子的知识基础打得越早越好。所以,也要求孩子一进幼儿园小班、中班就要会写大量的字,就要学会加减乘除等运算。否则,就认为幼儿园教师没有水平。为了“赢在起跑线上”,家长争相把孩子送进小学教学味浓的幼儿园。一些幼儿园为了吸引生源,也投家长所好,不得不违背幼教规律,走上“小学化”之路了。
4、教师的工资待遇低,没有心思去研究保教保育工作。因为幼儿园的教师工资待遇低,所以很多幼儿园的教师没有真正把幼教工作当做一种事业去追求,而是当做养家糊口的工作来对待,因此不思学习和研究,导致了思想观念落后,跟不上学前教育发展的形势,保教保育水平低。
三、幼儿园教学小学化的弊端
幼儿园教学小学化,孩子是最大的受害者。因为这种倾向超越了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违背了学前儿童的认知规律,过早地增加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负担和压力;又由于这种教学模式有悖于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学前教育原则,容易使幼儿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产生厌学、畏惧等不良情绪,进而提前干扰了幼儿未来的小学学习。
具体的说,幼儿园教学小学化的副作用如下:
其一,违背教育和孩子成长规律。幼儿园小学化是把小学的内容提前给孩子学习,而这些内容基本都高于孩子认知、思维、动作发展的水平,这种拔苗助长的方式只能有碍于孩子发展。
其二,造成孩子在幼儿期就开始厌学。孩子在幼儿园就应付大量的任务,诸如写字、算术、抄写等,没有太多时间玩游戏,这些经历只能使孩子提前厌学。
其三,夺去了孩子欢乐幸福的童年。孩子的童年应该在游戏中成长,在游戏中学习,游戏中充满了他们的欢声笑语,游戏中弥漫着他们的成长足迹。对孩子来说,这就是最大的幸福。而成人不能因为一己私利而夺走孩子的幸福。 其四,挫伤孩子自尊心。如果在幼儿阶段过多地学习了小学知识,上小学一年级时不用花多大力气就可以获得好成绩,会使这些儿童养成不爱动脑、不爱思考、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提前学习只能使孩子一时领先,让孩子在学习上体会到的是一种由高峰渐渐滑向低谷的感觉,这样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
其四,让孩子失去幸福感。儿童教育专家卢勤痛心疾首地说:“我们很多家长和老师把仙女和王子赶出孩子童年的社会,让他们从小就学算术和语文。早教如果没有正确的航向,将摧残孩子的童年。”
其五,摧毁教育的系统性和循序渐进原则。在孩子不同的阶段应该给予适合他们身心发展的内容,这叫教育的适宜性。每一阶段的内容前后衔接,一起构成了大教育体系。如果提前让孩子接受以后的内容,就会打破这个系统,产生不良的后果。
四、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是国家明文禁止的
2010年11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坚持科学保教,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加强对幼儿玩具、教具、幼儿图书的配备与指导,为儿童创设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2011年1月11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通知要求幼儿园:1、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纠正“小学化”教育内容和方式。2.创设适宜幼儿发展的良好条件,整治“小学化”教育环境。
五、我园的态度
基于对幼儿身心发展阶段的清醒认识,以及对教育教学理论的把握,我们行知幼儿园不会盲目迎合家长错误的要求,不会将幼儿园小学化,去超越孩子的年龄特点,不顾孩子的身心发展,去做小学才可以做、才该做的事。
当然,这不意味着我们就不会教识字和数学运算,因为我们幼儿园是按照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幼儿教材来教学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教材里编排有识字、运算等相关内容。我们会根据这套教材的要求,科学地组织孩子们开展符合他们身心规律的必要的识字和数学学习。但是,教的内容和难度,一定是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按照教材的编排,科学进行。
附我们使用的部分教材及其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