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类:将入园作为砝码
案例3
妞妞是班级各方面能力均较好的小女孩,一直很喜欢上幼儿园,每天最开心的事是和好朋友一起去美工区画画、做手工。然而,近一段时间,她却在送园时哭闹不停,不让妈妈走。
原因分析 :
对妞妞这样的孩子,要找到她闹情绪的原因。幼儿园老师并没发现能让妞妞产生压力的事情,因为她每次就是和妈妈分开的那段时间哭闹,妈妈走后她很快就会和好朋友一起参与到游戏中,很明显,她是“故意”哭给妈妈看的。 通过和妈妈沟通,原来最近妞妞很想要一套新的芭比娃娃,妈妈因家里已有很多套,拒绝了妞妞的要求,这就是原因所在。妞妞希望通过“不上幼儿园”来达成自己想买新玩具的心愿。
告诉你,老师都会这样做
在幼儿园里,老师会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尽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同时和妈妈通力合作,让孩子明白用这种方式来提要求是不能遂愿的。
建议你,家长这样做 妈妈需要调整自己和孩子的一些相处方式和教育方式,在很多原则问题上守好自己的底线。
1.“上幼儿园”不能作为惩罚或奖励 家长常常在无意中拿“去幼儿园”当成惩罚或奖励孩子的手段,比方说:“你这么不听话,等明天去了幼儿园让老师好好管你”。这相当于把幼儿园放在了孩子的对立面,潜台词就是在告诉孩子:“去幼儿园是一件不好的事”。相应地,对孩子说 “你今天表现不错,明天同意你不去幼儿园”,这与前者一样,都把幼儿园放在了孩子的对立面。
这样,孩子会觉得上幼儿园不是自己的事,而是可以用来作为交换的一种条件。当他的某些愿望没达成时,自然就会效仿爸妈,将“上幼儿园”作为条件了。当不能被满足时,拒绝上幼儿园就是最好的表达方式。
2.原则问题,守好底线。 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很多爸妈会因为一时心软或一时性急而对孩子的一些不合理要求做出退让。这样的事情发生过一次以后,孩子就会知道,只要我继续哭闹、继续耍赖,爸妈就会同意我的任何要求。之后爸妈就会发现在很多事情上自己没有了主动权,且孩子的很多不合理要求还一直在被满足。
要想改变,家长一定要守好自己的底线,不能做就是不能做,哭闹、耍赖都不行。当然,哭闹过后,还是要和孩子沟通,首先接受他的情绪,再和他一起分析这件事为什么不能做,或者换哪种方式来做会对大家都好。